2013年4月29日 星期一

香蕉好有歷史


探風土 

高雄旗山 初夏涼風

+

文字、攝影 Dai



三月中接到一個旗山策展任務(展區設定於旗山生活文化園區),促成了這趟旗山場勘,拜訪旗山果樹產銷班第36班的班長張宏士。行前聽說張班長習慣打赤腳,見到面果真如此,而且不僅打著赤腳,還隨性抽著煙,親切的台語問候,隨手折幾根香蕉給我們解解饞。

香蕉是一年一作的作物,四季均有生產。旗山香蕉有名的原因,可以從歷史脈絡探尋,台灣在日治時期開始大量種植香蕉,原本主要在中部,並以北蕉品種為主,之後南部也陸續推廣。終日治時期,旗山香蕉品質佳,產量也逐年攀升,1940年高雄州香蕉產量已凌駕台中州而成為台蕉主要產地。

1925年台灣青果會社成立後,「台灣香蕉」大量外銷日本,1935年間,移出量已達117.30公噸。戰後,日本對香蕉輸入採外匯管制,1963年才開放自由化,從而再次締造香蕉榮景。1967年香蕉出口外匯達62千餘萬美元,超越米、糖成為農產品出口最大宗,台灣香蕉王國的美譽不脛而走,旗山蕉城則是最佳寫照。

若從風土條件來看,張班長說旗山日夜溫差大,加上楠梓仙溪(即旗山溪)沖積,種植香蕉的土壤為河川沖積土壤,含有高量的砂,造就出優異的種蕉環境。

香蕉初期是以竹簍做外包裝以利運送,每簍規定裝蕉48公斤,因旗山竹子的產量多,所以香蕉產業也帶動竹器業的發展,而竹簍製造除旗山本地自給外,更包括周圍鄉鎮如內門等地許多家庭以簡易工廠,大量製造竹簍供應香蕉業。1960年代末期,台灣首度嘗試改以紙箱包裝香蕉輸日,並在高雄號碼頭興建一座香蕉冷藏庫,現在已經成為香蕉碼頭。

旗山因地形的關係,始終無法吸引大型工業的進駐,因此在二級產業的發展上多是初級工業型態,難以達成工業轉型。在三級產業方面,商業是以供應地方居民的基本需求為主,服務業也是以服務農業人口為主的行業。

自從1970年,香蕉產業萎縮,使旗山失去有力的經濟來源,也失去重要農產集散地的優勢。幸而在近年台灣休閒旅遊逐漸受到國人重視,旗山豐富的人文歷史和香蕉王國的小鎮風華,為旗山帶來旅遊人潮,使旗山成為小而美的文化旅遊景點。

而展覽,請一起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