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

「吃一片風土」



探風土 

高雄苓雅 入冬有寒

+

文字、攝影 Dai





風土痣第一個展覽,在高雄小樹的家。繪本空間的咖啡館,讓風土痣好像回到家一般的佈展。

這個展覽名稱叫「吃一片風土」,有點無厘頭的簡介:
躲在龍眼樹下的小松鼠,興高采烈地跟停靠樹枝上的小鳥說秋風吹起我的毛髮時,這個時候吃龍眼最好了。
懶洋洋躲在被窩裡的小雞,冬天總是愛賴床,小雞媽媽說趕快去上學,放學回家就有熱呼呼的火鍋可以吃,配著雞婆婆的醃蘿蔔。
吃一片風土,原來是這麼一回事。冬陽升起時,風土痣走進小樹的家,叩叩叩,老闆我要一份風土餐。

看似無厘頭的背後,其實是想要輕鬆地呈現風土痣的精神:「吃一片風土,睡一個下午」。歡迎來小樹的家看展,每週五還會不定期更新風土俚語,聽說念對了,小樹媽瓊文還有準備神祕禮物。現場也準備交換種子的遊戲,請一起來玩噢!


+ 展期:102/12/14-103/1/12
+ 講座:103/1/12 16:00-17:30
+ 地址:高雄市苓雅區林南街16









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

講座分享



探風土 

花蓮市區 深秋好涼

+

文字 Dai
攝影 法采時光



十一月,我們從西部來到後山花蓮,分享。很難得的是,美好花生的順龍與郁倫也一起來,風土痣no.01種子剛好也有他們的文章,分享夏日的花生田習作。

郁倫在文章裡提到:
這是我們第一次種花生,以前時常聽人家說做農很辛苦,要透早出門、要在太陽底下工作、會汗水淋漓、會腰酸背痛、要看天吃飯、收成還不一定能賣好價錢等等,這些對沒有任何農事經驗的人來說,理解是比較容易,只有自己動手了,才能真正感受其中甘苦。因此當我們動起了想要種花生的念頭,婆婆笑說果然是新農試身手,才會一身是膽!(因為不知道哪裡辛苦就不會害怕呀!)

真的是零經驗,才什麼都不怕。順龍談起從選種、整地、播種、施肥、除草、採收、日曬、過篩、裝袋、倉儲等,雖然說是新手,但比起在場沒有務農經驗的我們來說,已經可以叫聲老師了。

搭著普悠瑪號回到台北的路上,想到法采時光冠羽的笑容,郁倫和順龍溫暖的神情,和在花蓮遇見的那些朋友們,怪不得有人會說好事都發生在花蓮!









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

種子睡太久,終於醒來了


探風土 

全台各地 初日金陽

+

文字、攝影 Dai







去年二月去了一趟香港大埔,感受兩件事,一是也有一群香港人喜好鄉間生活,搬到離市區有好一段路的新界居住,那還有一些老厝,有些新移民可以按照自己的品味改造老屋;二是在炒樓有名氣的香港中,偶一能見到平房、菜園、市集小點聚落在高矗的大樓旁,狀況也和台灣很像,土地被財團徵收,政府與財團共謀。

印象深刻是無論身處偏鄉窮壤還是商業市中心,只要在關心農業的農墟、小農自家的冰箱裡隨處都有種子的身影,隱隱約約感受到種子是寶。這和台灣的情況很不同,種子在台灣購得非常容易,品質穩定,家裡附近的五金行都買得到,類似民生必需品,不太被留意;相對於香港,種子來自世界各地,品質無法自行掌控,特別是對於農耕的人只要看見好種子,肯定特別當寶。

其中有一天,安排到育苗場參觀,簡直是遇見了香港人的胃。原來香港人好愛吃芥蘭,跟我們到飲茶餐廳遇見蠔油芥蘭是一樣的心情;也愛吃油菜、生菜、玉米、櫻桃蘿蔔……,聽香港朋友說越是奇怪的品種,香港人越是喜歡,吃新奇比吃新鮮的人多。

彷彿從一顆種子看見了一個香港。那台灣呢?

台灣人愛吃的東西也可以從育苗場判斷嗎?一顆悶不吭聲的種子,到底藏了什麼玄機?為什麼有人流亡逃命,還要帶著寶貴的地方品種離開?甚至,有些農家世代守護著自留種,種子是農戶的根。如同漫畫《夏子的酒》主角夏子最後成功種出已經消失的夢幻酒米「龍錦」,釀造夢幻清酒,大概就是這種視之為重的心情吧!

種子內,彷彿有一座看不見的果園、菜園。《風土痣》no.01從種子出發,遇見風土。

目錄
01
本期企劃
種子|I Seed You

02-03
大痣若愚
西瓜爺爺/種子研究室

04-07
mole生工具
西瓜育種員/花生新農夫

08-09
採集風土
美濃有種/種子滾寶島

10-11
風土餐桌
子籽不吐

12-13
痣同道合
香港菜種/北海道的種子

14-15
風土繪本
噗!咕嚕!唉唷!

16
素未mole
南北媽媽通信 2
當種子媒婆

17
感官痣囊團
smell
hear
see

18-19
痣多星觀測
力拔山河的種子

20
編者的話
下回痣mole
風土俚語
逗相報







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

西瓜育種員


探風土 

高雄大寮 初秋微涼

+

文字、攝影 Dai




旗山展覽告一段落,刊物採訪繼續。九月來到在大寮的農友公司,採訪西瓜育種員的工作。

育種員的工作猶如植物的魔法師,神奇的魔力好像只要食指一點、鼻頭一動就會變出千奇百怪的蔬果花卉,例如無刺的仙人掌、無子的西瓜、不辣的辣椒等等。為了看看植物魔法師的口袋裝了什麼法寶,秋日一早特地南下拜訪台灣第一、全世界最大的西瓜種苗公司-「農友」,為讀者直擊西瓜育種員的工作。

育種是必須透過團隊相互合作,才能完成的工作,不僅耗時費力,所投入的資金也不容小覷。屏東研究農場龔建禎場長特別提醒,「發明」兩字不會出現在育種員的詞彙中,習慣使用「研發」,身為專業育種員除了要很有耐心、耐熱(特別是在南台灣),也必須隨時觀察生活周遭的素材,靈敏的觀察力絕對可以幫助育種員培育出優良的品種。

在育種過程中,都會希望一個品種可以一直保持它的優良特性且穩定不變,要做到這件事情,育種員必須培育出純系品種,指植株的基因型都是同型結合,例如AAaa。為了育出純系品種,育種員必須很有耐心地、反覆地將植物自交且觀察後代,這樣的工作往往需要栽種數個世代的植株,花費多年功夫,才能做出夠純的品種。

當某些種類作物具有「雜種優勢」時,育種員可以拿出具有不同優良性狀的兩個純系品種來雜交,期望選出「青出於藍更勝於藍」的品種。在育種術語上,會稱親本植株的代號為「P」,而兩親交配產生的子代就是「F1」。種苗公司所販售到市場的種子都為F1,一批異結合基因型的F1種子來自同一對純系父母,因此每一株植物的重要性狀如成熟期、產量、株高等等,都不會有太大差異。






2013年8月22日 星期四

旗遇香蕉王國


探風土 

高雄旗山 盛夏好曬

+

文字、攝影 Dai




「旗遇香蕉王國」終於開展了!

旗山,在台灣歷史座標上打造了一座香蕉王國,亦是昔日糖業發展的重地之一。
旗山地區最初為平埔族群的墾地,清末開始有漢人陸續來此發展。日治時期實施都市計畫,在現代棋盤式的道路上承載豐富的文化資產,尤其是貫通南北的中山路(旗山老街),經歷了不同年代的發展足跡。天后宮、石拱圈、車站、農會等歷史性建築,在旗山小鎮上累積歲月;今日等候我們,在旗山相遇,挖掘每一段「旗」遇故事。現場還有個蕉比,有穿越時空的能力,帶領我們進入旗山時光隧道,一探旗山的魅力。

展區裡頭來有蕉來伯的工作日記,工作服上布滿了咖啡色斑,是蕉來伯辛勤工作的印記。腰際配一把彎刀,瀟灑走進園,彎刀出鞘,俐落一劃,香便成串穩握手中。香彎刀,是陪伴打拼香事業的最佳戰刃,絕不離腰。春風吹過大地,蕉葉如扇,拂過蕉來伯有年歲痕跡的男子漢黝黑臉龐,伊講這是正港的氣力。蕉來伯欣喜有人來蕉園探班,滿口香蕉經分享不停,從苗種談到採收,尤其是講起那段香蕉外銷風華,錢淹腳目夜走茶室的歲月,有驕傲也有無奈。

歡迎來玩!


+旗山生活文化園區 高雄市旗山區文中路7號(週一休館)










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

夏日涼瓜


探風土 

高雄仁武 夏日炎炎

+

文字、攝影 Dai



步入七月,除了繼續跑旗山作展覽工作以外,也開始籌備下一期刊物內容,預計在九月發行,題目談的是種子。秋日也是農作二期撒種的季節。

談到種子,不能不提我們的偶像西瓜爺爺陳文郁。

西瓜爺爺最知名的作品無子西瓜,全球有四分之一的西瓜種子都來自於他,光是西瓜品種就培育出兩百多種,還有聖女小番茄、新世紀哈密瓜、白色茄子等,我們日常生活的蔬果都出自於他的巧手與頭腦。年輕時期的他,曾經在鳳山熱帶園藝試驗所當實習生,這個試驗所的使命是研究熱帶蔬果,以及培育出在炎熱氣溫下也能生長的溫帶蔬果品種,例如白菜、番茄等。直到二戰後,因日本政府撤退台灣的關係,西瓜爺爺開始接手作育種工作,從研究白菜、花椰菜到西瓜,最後情定西瓜,結下不解之緣。

靠著後天的努力與研究,最後自行創業,開種苗公司,專門生產植物的種子或幼苗,讓農家、民眾買回去種植。作為西瓜育種員最重要的工作內容就是「調查」西瓜,要仔細記下西瓜蔓藤生長速度、開花早晚、雌花與雄花的比例等,其生長過程一一記錄下來,另一個調查重頭戲就在西瓜收成後。

首先會先用「硬度計」為西瓜測硬度,硬度對西瓜的運輸非常重要,若是容易破裂則不適合販售;接著西瓜對半剖開後,再以「糖度計」測量糖度,糖度計非常像是縮小版的單眼望遠鏡,只要把西瓜汁滴在鏡頭前的玻璃片,即可測出糖度。但口感必須得靠「試吃」,這也是一場重頭戲,必須針對肉質、肉色、糖度、種子數量、瓜皮厚度進行品評。

夏日正好是吃西瓜的好時節,吐出一顆種子,想起了在天國的西瓜爺爺。











2013年6月12日 星期三

駁二印底子


探風土 

高雄鹽埕埔 夏至太陽最高

+

攝影 Dai






風土痣很榮幸被咱誌邀請,來到駁二,參加「印底子-硬骨.刊物展」。


「印底子」,以生活為底,用刊物發聲。他們流著熱血挺著硬骨,在海港邊、山野中、城市裡、小鎮間,生活以內,理想之上,身體力行傳達屬於他們的信念。在大量生產輸出製造的時代,用少量自製手工裝訂等方式,提出不同思想觀點或視覺衝擊。在條條大道之外,他們逕自開墾另一脈思維路徑。

本展介紹台灣自行製作販售之刊物,包含「京都塑膠人」、「咱誌」、「野上野下」、「透南風」等。他們用個人或團體的力量,包辦了主題設定、內容撰稿、視覺圖像及包裝販售。這些刊物的主題從在地文化、視覺設計、生活體驗,到意識形態等,呈現多角度的觀察視點,而販售方式同樣延續著獨立自主的精神,或游擊式地出現在全台各地大大小小的藝文空間,或遊牧式地跟隨著市集四處為家。

在眾聲喧嘩的時代,對於生活,聽聽他們怎麼說。



印底子-硬骨.刊物展
展覽日期:102/5/25-6/30
展覽地點:駁二藝術特區蓬萊區B8倉庫
展覽時間:週一到週四 10:00-18:00 週五到週日、國定假日 10:00-20:00
主辦單位:高雄市政府文化局
參展單位:京都塑膠人、咱誌、野上野下、透南風工作室